新闻发布会现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闫航 实习记者 袁一鸣)7月11日,唐山市召开2025年防震减灾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全程如下: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一级主任科员常蕊。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唐山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唐山市2025年防震减灾工作。
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关一先生,请他介绍市2025年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我们还邀请到市应急管理局震害防御科科长李洋先生,请他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关一先生作介绍。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关一。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关一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在“7.28防震减灾宣传周”及纪念唐山抗震49周年之际,通过此次防震减灾新闻发布会,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面,我首先介绍一下近年来唐山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唐山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交汇区域,地震地质环境复杂。197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百年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废墟,造成24万人罹难、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然而,唐山并未被灾难打倒,它恰似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在废墟上重新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唐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寄予厚望的英雄城市,2010年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唐山视察,作出了“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全市上下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唐山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决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防震减灾责任体系织密筑牢。唐山市始终把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事关全局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实施意见》《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等文件。2023年12月,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决定》,2024年5月,唐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签署了合作协议。2025年6月,对《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了修正,以科学精准的制度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
二是应急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抗震救灾指挥部11个工作组、48个市直部门、18个县(市、区)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学校、医院、商场等重点场所均制定了地震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唐山市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关于民兵应急力量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市政府、军分区、武警唐山支队等多方参与的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了联系紧密、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的工作局面。
三是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建成由188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台网,实现京津冀区域地震监测预警数据互联共享,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地震预警水平持续提升,具备震情信息10秒内超快速报和10分钟正式速报的能力。在市、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分学校布设地震预警发布终端184台(套)。
四是地震防御基础不断夯实。不断提高设防标准,全市229个乡镇(街道)中有123个设防标准为8度或8.5度,设防等级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开展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常态化调查,完成4.6万户农村和城镇房屋抗震改造。全市8度区新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重要建筑,全部采用减隔震技术,建筑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推进全市避难场所建设,共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83处,可安置约160万人紧急避险。
五是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建立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为主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安能唐山分公司等专业救援力量为协同,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队,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市现有在册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61支;卫健、通信、电力、水利、城管等行业专兼职救援队伍209支。市级储备抗震救灾物资10余种、价值930余万元。着力提高抗震救灾队伍实战能力。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地震救援和疏散避险演练1100余场次。
六是防震减灾意识显著增强。坚持在“防灾减灾日”“7.28”防震减灾宣传周等节点,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创建国家级防震科普教育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7所。充分发挥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公园宣传窗口作用,深入挖掘和弘扬唐山抗震精神。今年“五一”、端午期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7.9万人次。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感谢关一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需要提问的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在叫到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然后提问,谢谢!
环渤海新闻网:刚刚在通报唐山市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成绩中提到,2024年唐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能介绍下协议内容和工作取得的进展吗?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震害防御科科长李洋。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震害防御科科长 李洋
2024年5月22日,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昆代表中国地震局与唐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创建地震科学研究基地、提升城市地震韧性水平、创建防震减灾产业基地、创建防震减灾特色文化城市、打造唐山国际防震减灾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中心等方面加强合作。一年来,协议内容落实稳步推进。
(一)在创建基础地震科学研究基地方面,广泛征询中国地震局及各研究所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初步编制完成了“大陆强震机理唐山地震科学实验场”策划设计方案。目前,正在对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在唐山建立科技创新型研发机构事宜,推进多学科综合野外科学观测场区、华北地震科学研究中心等在唐挂牌。
(二)在提升城市地震韧性水平方面,积极推进地震构造探查,完成对柏各庄断裂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总长度16.8公里,为城市规划和工程防御提供了科学支撑。强化抗震设防监管,采集工程抗震设防信息7950条,完成9项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审定和8个园区的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化城市地震风险防范,配合省地震局在我市开展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应用、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业务化和重大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等试点工作。着力提升地震灾害预警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市新增设地震预警终端120台,实现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应急局全覆盖。大力推广应用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用户数量达到2.9万人。
(三)在创建防震减灾产业基地方面,以开平区、高新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防震减灾企业共建产业园区,提升园区质量及档次。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1个、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特色集群4个,成为京津冀重要应急装备产业聚集区和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地。
(四)在创建防震减灾特色文化城市方面,积极对接中国地震局,将唐山作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永久举办地,2026年将举办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会。在省地震局大力支持下,承办2025年度全国地震烈度评定业务技能比武总决赛,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全面开展。
(五)在打造唐山国际防震减灾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中心方面。对接中国地震局及下属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落户我市。今年7月,华北强震构造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将在我市召开。2026年,中国地震局将在我市召开以韧性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唐山广播电视台:《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震害防御科科长 李洋
经河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新修正的《唐山市防震减灾条例》已于2025年6月3日公布施行。《条例》的修正完善,是唐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治保障,对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自2015年公布施行以来,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上位法的相继制定修改,《条例》在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抗震设防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与上位法不一致,与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划分不相适应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此次修正,在保持原有制度框架稳定性和唐山防震减灾工作特色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与上位法不一致、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确保防震减灾法治保障体系纵向贯通、横向协调,更加精准契合唐山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需求。
一是理顺了抗震设防监管机制。依据上位法规定,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主体由原来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调整为住建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监管部门共同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完成部门职能划转,构建起权责明晰、协同高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抗震设防全链条监管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二是优化了抗震设防要求确定流程。实施抗震设防标准分类管理,对于一般建设工程,全面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不再办理抗震设防要求确定手续,精简了行政审批环节;对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建设工程,按照“省级评价、属地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由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法确定其抗震设防要求,既保证了抗震设防要求科学权威,又实现了审批层级精简优化。
三是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主管部门在进行施工图纸审查和竣工验收时,无需再征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意见,相关技术审查工作并入住建部门统一监管体系,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取消了市级划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范围,统一执行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在保障项目地震安全性的同时,节约了项目建设费用,优化了营商环境。
长城新媒体:唐山是一座多地震的城市,我们想了解唐山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如何?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震害防御科科长 李洋
唐山市地震监测工作是建设最早、较为完善的一个工作体系,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地震监测方式已由单一化人工模拟观测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目前已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这一现代化网络体系旨在提升地震灾害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实现对1.0级以上的地震监测,可在震后数秒内快速计算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10分钟内完成报告。
该体系主要由地球物理、测震和预警三个台网构成。地球物理台网由市级地球物理台网分中心和18个观测站组成,建有地形变、电磁和地下流体等70余个测项,每日产生数据达8万余组。测震台网由40个分布在唐山及周边地区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站组成,24小时不间断监测,3级地震监控能力达到70万平方千米。预警台网始建于2012年,是国内第一批地震预警实验项目,建有预警台站129个。目前,在全市党政机关、部队、消防救援以及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预警终端184台,预警信息覆盖范围持续拓展。唐山地震监测预警已全面融入“大安全、大应急”体系,工作水平处于全国地市级前列。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一级主任科员 常蕊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感谢嘉宾的翔实发布和答问。如果大家还需要采访或核实有关情况,请与市应急管理局宣传和信息化科联系。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