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杨荫斋
来源: 长城网  王伊明
2025-04-03 18:27:00
分享:

杨荫斋。

  如果杨荫斋先生健在,今年已是113岁高龄了。

  在唐山,喜欢现代陶瓷,喜欢现代陶瓷艺术,却没有机缘与杨荫斋先生交集,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慧武先生一直这样认为。

  那年,唐山大地震,杨荫斋先生罹难时,62岁的老人家的陶瓷绘画艺术水平已是炉火纯青、如日中天;那年,李慧武先生,只能将3年前介绍杨先生艺术成就的资料,收藏在自己的珍贵资料中。

李慧武。

  在唐山现代陶瓷绘画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杨荫斋先生无疑是领军人物。特别是传统画面的服装线条和人物开脸、背景楼台亭阁的界画笔法与小写意花草。而他《红楼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系列的古代仕女图案,则是他绘画艺术的皇冠。

  李先生曾经宝贝样的资料收藏,就是杨先生1973年5月参加的在邯郸举办的全省首届陶瓷新器形、新画面大赛作品照片,在那次大赛上,杨先生的《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风光地获大赛级别最高的一等奖。

  我是不久前有幸在李慧武先生的家里欣赏到那套《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的。又见杨荫斋!又见那种细到可以游,美到人心动的作品!

  半个多世纪了,我不知道李先生是何时将四扇屏收在囊中的,但我感受到李先生那种持久的、由衷的振奋。

  那套四扇屏分别为《宝钗扑蝶》《湘云眠芍》《惜春作画》《晴雯补裘》。画面内容不仅都是《红楼梦》故事的经典,涉及的人物,虽有宝黛却不做主角,却也是《红楼梦》中分量很重的人物。其表现既是红楼四景也是红楼四季。在“无宝黛不红楼"的传统画面充斥的天下,四扇屏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红楼故事表现新角度。

  如今,我们仍然在纪念已仙逝半个世纪的杨荫斋先生,因为正是由于杨先生的努力,唐山陶瓷彩绘水平有了空前的飞跃;因为杨先生对陶瓷人物、背景、构图、色彩的不懈探索,仍然是唐山陶瓷绘画的前沿阵地;因为李慧武先生终于答应将自己珍藏的杨先生的经典之作《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公布于众。

  《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可以称作杨先生陶瓷艺术成就的高峰。

  杨荫斋‌先生是唐山滦州人,1935年进入唐山陶瓷行业,加入陶瓷工艺美术队伍。他在唐山陶瓷工业的各道工序都做过领导,精通陶瓷工艺美术工作。1958年成立唐山陶瓷研究所后任艺术研究室主任,成为唐山工艺美术队伍的领军人物。

  杨荫斋先生在陶瓷绘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擅长绘制古代仕女图。他创立的“杨氏仕女开脸法”在陶瓷绘画中独树一帜,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也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荫斋先生在《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的创作中不仅保留了自己线条、人物开脸、画面构图等特色,画面色彩更是一改陶瓷画浓墨重彩的传统,雅致柔和;画面构图删繁就简,人物亮丽,重点突出。再加上人物关系清晰、表达生动,四幅画面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确无愧是当时陶瓷新画面的扛鼎之作!

  杨先生说过:搞陶瓷彩绘不同于在纸上作画。要结合造型来搞设计经营。一件好的陶瓷产品,应该是优美的造型、完整的装饰与娴熟的绘画技巧的三合一。

  陶瓷绘画不同于纸板绘画,这种增加了火的洗礼的工艺,可能为画面增添风彩,也可能毁了画面!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陶瓷绘画工艺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

  退一步说,雪藏了半个多世纪,那具有难以复制的时代特色的瓷板、颜料和烧成工艺以及精湛技艺与非凡想象相结合所构成的艺术奇珍,加上首届省大奖的光环和杨先生未及复制与企业未及推广的遗憾,无疑使《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更稳固了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艺术经典的位置。

  当然,李慧武先生自己也从没有掩饰崇敬之情,从初见的惊艳到又见并拥有的震撼,他只是遗憾:这件被陶瓷艺术界奉为神品的经典,从首届获大奖到再次露面,已是当年风光后的半个多世纪了!

  历经磨难终成正果是福分,辗转数载终有归宿是幸运。说的是《红楼梦》四扇屏也是李慧武先生自己。

  能拥有一件心仪已久的艺术品,是一个收藏家的幸福;能把杨先生的经典之作留在唐山,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李先生是幸福的也是自豪的。

  杨荫斋先生《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带来的震撼和李慧武先生多年坚守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杨先生生前还说过:过去有人管我们这一行人叫匠人、画匠,可我们自己不要小看了自己!中华民族的许多古代文化遗产,比如那些举世无双的珍宝,不都出自匠人之手吗?

  有杨先生《红楼梦》四扇屏瓷板画陪伴的李慧武先生当然理解杨先生话里的深意,他用半个世纪的努力完善着自己数千套(件)唐山红色经典陶瓷艺术品收藏,并相信有收藏的人生活是幸福的生活,有收藏的人晚年是最充实的晚年。

  1913年至1947年,是杨荫斋先生与李慧武先生的距离,杨先生半个世纪的创作与李先生又半个世纪的坚守,是杨先生陶瓷艺术的魅力也是唐山市陶瓷艺术的魅力,孰重孰轻?孰轻孰重?谁又能分得清呢!

关键词
陶瓷
责任编辑:金宗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