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们在唐山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李海花的指导下,学习面塑技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霍伟晗)3月25日,曹妃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营区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一场别开生面的“指尖塑匠心·非遗润警心”面塑体验活动火热开展。民警们在唐山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李海花的指导下,沉浸式学习面塑技艺,用指尖匠心捏塑“小河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警营文化建设注入非遗活力。
活动现场,李海花老师首先展示了面塑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作为渤海湾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曹妃甸面塑以“海洋元素+吉祥寓意”为核心,2019年入选唐山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此次特别设计的“小河豚”主题,既融入曹妃甸海域特色生物,又寓意“平安守护”,与边检工作的“国门卫士”精神深度契合。
“先揉面,搓出椭圆身形,再用工具压出鱼鳍……”在李老师的分步示范下,民警们变身“非遗学徒”,手持竹塑刀、彩色面团,专注创作专属作品。从塑形、雕花到点睛,每个环节都充满探索乐趣。民警学员感慨地说“平时习惯了执法执勤的严谨,没想到面塑的细腻同样考验耐心。看着面团在手中变成鲜活的河豚,特别有成就感!”
“边检警官既是国门守护者,也是文化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非遗体验,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警营的“精神食粮”,增强民警的文化自信与职业认同。”曹妃甸区文化馆馆长王健向记者介绍,此次活动是曹妃甸区文化馆“非遗六进”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曹妃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持续推进‘文化育警’工程,开展了‘青春警营势正劲’系列活动,以户外拓展、演出到一线等形式提升队伍凝聚力。”曹妃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治处主任杨铁城向记者介绍,面塑体验课是一次创新尝试,非遗的工匠精神与边检的专业精神息息相通,民警在学艺过程中感悟“守正出新”内涵,这正是新时代国门卫士需要的文化品格。
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河豚面塑”作品憨态可爱,当铁血柔情邂逅指尖艺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传统文化在警营焕发新生,更让“国门守护者”读懂了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