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6秒,一场7.8级的强烈地震将百年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平地。
常青,著名摄影家。震后第二天,他便不顾余震频发的危险,用镜头定格下军民携手救灾的珍贵画面,成为这段历史的永恒见证。
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造成242419人遇难,164581人重伤,4202人沦为孤儿。唐山97%地面建筑、55%生产设备被损毁;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部陷入瘫痪;工矿企业停产,医疗系统崩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大地震造成的惨烈场面极为罕见,全球震惊。西方媒体甚至断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抹掉”。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地震以后,开滦煤矿唐山矿的李玉林从废墟中爬出来,看到被夷为平地的矿区,军人出身的他意识到,必须尽快向党中央汇报灾情。
李玉林、崔志亮、曹国成、袁庆武驾驶矿上那辆红色的救护车,星夜赴京向党中央报信。早上8点多,李玉林终于走进了中南海,成为第一个来自灾区向党中央报信的人。
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动员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唐山,一场规模空前的救灾工作迅即展开。
至7月31日,震后短短 4 天里,全国各地支援唐山灾区的人员超过15万余人,其中解放军约10万人,医务人员近2万人,工业、交通、邮电等部门技术人员和工人3万余人。他们冲锋在前,用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齐心协力向灾难抗争,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勇往直前 浴火重生
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唐山人民迅速投入震后重建的伟大事业中。震后10天,第一车 “抗震煤” 从矿井中缓缓驶出;震后 28 天,第一炉 “志气钢” 在熊熊炉火中炼成。
中车唐山公司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大地震中,中车唐山公司损失惨重。当时的唐车人发扬伟大的抗震精神,仅利用14天的时间,就抢修出来了一台内燃机车,命名为“抗震”号。
经过49年不断创新发展,中车唐山公司已经打造了轨道交通全谱系产品的数智产线,已经成为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服务型制造商。
中车唐山公司正是唐山万千企业在废墟上崛起、在创新中蝶变的缩影。
唐山,这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创造中国工业史上“七个第一 ”、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进入新时代,按照总书记擘画的“三个努力建成”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绿色钢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唐山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十九年,弹指一挥间。唐山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在与灾难的顽强抗争中铸就了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唐山从废墟中崛起,以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凤凰涅槃的传奇。
今天的唐山,踌躇满志,昂扬向上。
今天的唐山,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今天的唐山,宜居宜业,一览繁华。
风雨兼程 砥砺奋进
49年风雨兼程,49年砥砺奋进。
英雄的唐山,向世界展示了一座城市的重生与辉煌,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大力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奋力在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