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霍伟晗)近日,唐山市第九中学语文教师曾晓静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曾晓静老师。
曾晓静老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投身于教育一线,至今已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三十余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始终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三尺讲台上的“双面绣娘”
在教学工作中,曾晓静老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她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不断创新和探索语文教育模式和路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她的课堂如同精心织就的苏绣,一面是扎实的学科功底,一面是灵动的教法创新。在文言文教学中,她首创“摹状词解读课志教学法”,将艰涩的古代汉语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密码;在阅读指导课上,她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时光,《品评古诗词方法的探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让传统文化在青春血脉中流淌。
这位被南开大学徐江教授破格邀请参与教改实验的基层教师,用三十余年的持续突破打破了“经验主义”的窠臼。从《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的专业论文到河北省经典阅读活动一等奖,从唐山市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到全国“夏青杯”朗诵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她的教研成果如同春日的山泉,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温度。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领域开发的“三维解析法”已成为区域教研的经典范本。
曾晓静老师授课现场。
爱如春雨的“心灵园丁”
“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不是分数与分数的较量”在曾晓静的教育哲学中,班主任工作是最精微的心灵艺术。她独创的“三同育人法”——同学习、同活动、同成长,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体育课上与学生并肩长跑,家访时与家长促膝长谈,甚至用书信与青春期的少年对话,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构筑起独特的“陪伴式教育”场域。
面对中考压力,她创新实施“静能生慧”陪伴计划。从英语课到历史课,这位语文教师坚持全程跟班,用专注的姿态为学生示范“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出现情绪波动,她化身“心灵解码器”,通过独创的“微观察-巧介入-深引导”三步法,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点滴。正是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智慧,让她的班级连续15年保持95%以上的重点高中升学率,培养出张浩男、王雨灏等多名市区中考状元。
曾晓静老师与学生在一起。
文化传承的“点灯人”
在曾晓静看来,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文明的传承。她将“耕读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创立“古韵今声”传统文化研习社。每周的“经典诵读会”上,师生共同吟咏《诗经》《楚辞》;每月的“文化行走”中,带领学生探访唐山工业遗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文化根脉。她指导的学生李惟伊荣获“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亚军,正是这种文化浸润的生动注脚。
曾晓静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她以爱为底色,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画卷,为学生们的未来铺就了坚实的道路,成了学生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赞誉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