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机械手臂眼熟,分明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既视感。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其实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备。
走进位于曹妃甸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抬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元素,环顾是产业和教育融合的样子,怪不得这里被称为“京津冀产教融合样本”。
你看,中车唐山公司的真家伙都搬进了校园——让学生们练手的可不是模型,而是实实在在的动车组检测列车。像这样前沿的实训基地,全校有160多个,个个都紧跟企业生产线步伐。
校企链接强不强,看看教师下企业、产线变课堂。教师定期去企业学习和服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挖掘育人项目、提升教学水平,也让教师队伍里走出了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学生定期到企业实战学习,跟着“大国工匠”老师傅学本领,“工学交替”中练就一身“武艺”,还没毕业就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
校企联动,大有可为。2023年,这所学校和唐山高新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不仅让唐山率先有了专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产教融合平台,更让“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目标加速落地。2025年,学校还联合唐山优秀企业,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教融合元素首次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职业教育离不开产业,产业也需要职业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它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张建军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校企同频共振,这也是他们能持续向高新技术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秘诀。
从课堂到产线,从河北唐山到世界舞台,产教融合下走出的“工匠力量”,正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文案:徐倩
拍摄:侯嘉正 邢丁
剪辑:徐倩
出镜:徐倩
海报:杜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