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杨雨熹 通讯员 赵志鹏 董峻鑫)近年来,迁西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在做优做强板栗、栗蘑、香菇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将甘薯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科技赋能提品质、全链布局增效益”三维发力,推动甘薯从传统粮食作物向高效经济作物转型,实现农业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2024年,全县甘薯栽培面积1.5万亩,鲜薯总产3.75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

图为农户正在收获甘薯。杨美娜 摄
党建引领聚合力。坚持把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甘薯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实行“党支部领办甘薯合作社”模式。创新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整合党组织统筹力、合作社市场对接力与农户土地资源优势,培育骨干合作社,通过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分红等机制,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山那边食品有限公司推行“本地优先、价高保障”政策,以土地入股让农户共享红利,2024年带动入社农民增收数十万元,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推行“党员责任田”制度。以“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田”为载体,引导党员带头引品种、试技术、搞加工。东莲花院镇党员干部带头试种“禾薯6号”并实现高产,带动形成500亩规模化基地,年产量达250万斤,“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氛围让党旗在薯田飘扬。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组建专业服务队,在种植规划、田间管理等关键节点为农户提供“点对点”指导,破解施肥配比、节水灌溉等技术痛点。同时,基层党组织化身企农“桥梁纽带”,跟踪保护价政策落地,构建“种植有指导、采收有保障、销售有渠道”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图为农户正在收获甘薯。杨美娜 摄
科技赋能提品质。立足生态优势,以科技创新破解产业瓶颈,全链条提升甘薯产业科技含量与产品品质。强化品种改良。针对传统品种“口感差、产量低、抗病弱”的问题,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合作,构建“品种筛选——小面积试种——规模化推广”培育体系,引进“烟薯25、禾薯6号”等优质品种。创新种植技术,推广“林薯间作”立体模式,在板栗树行间种植甘薯,实现“树上生金、树下流银”的立体效益。目前,全县通过该模式种植红薯面积达1000余亩,额外收获甘薯200万斤,带动相关栗农人均增收1000余元。推广“红薯+花生+小麦+玉米”轮茬种植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20%以上,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在核心种植基地启动地膜覆盖滴灌浇水、精准施肥等现代化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升6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20%,罗家屯镇红薯种植基地的“烟薯25”因此实现亩产8000斤。优化工艺流程。山那边食品有限公司与第三方、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发负压发酵红薯快速糖化的工艺,将红薯糖化时间由一个月缩短至3小时以内,破解鲜薯价格波动难题。同时,研发储藏新技术,建设标准化储藏地窖,攻克长期储藏难关,实现从“季节性生产”到“全年性供应”的转变,为深加工提供稳定原料。

图为农户正在收获甘薯。杨美娜 摄
全链布局扩效益。秉持“全链条谋划、全要素保障、全产业发展”理念,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协同发力。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整合资源,目前,全县已成立26家红薯专业合作社,集中承包6000余亩土地,按照“土地流转租金+务工工资+年底分红”三重收益模式,每年吸收300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延伸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品从初级鲜食向精深加工延伸,开发出红薯粉条、淀粉、即食薯干等系列产品。培育获取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形成多品类、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打造品牌开拓多元化市场。打造“迁西红薯”品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并举”营销网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在京津、长三角等重点市场建立销售网点,将迁西红薯及其制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抖音等新媒体直播带货,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美誉度。